教学生怎样写成长(一)
上传: 陈昌华更新时间:2013-7-31 15:15:59
教学生怎样写成长(一)
问题:怎样写我长大了
第一:文章题为“我长大了”,不仅指自己年龄大了,最主要是指自己成熟了。
第二:为了表现主题,以时间为顺序,从“上初一时”,自以为所写的一篇散文习作完全像大人的手笔,表现了一种幼稚而又渴望成熟的心理;“上初二时,作者要把以前习作编集成册,面对以前的作品,作者不再激动,表现出成熟;“前一时期”,作者因为生病得到老师、同学们的帮助、安慰,而作者也懂得了去关心、帮助别人,并通过一篇习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现了一种真正的成熟。通过这三个阶段,恰当地表现了作者渴望成熟,寻找成熟真正成熟的过程。
第三:结尾要点题,围绕中心去议论或抒情。
【实例】
为了心中的那缕散不去的炊烟
那缕炊烟从老屋缓缓升起,穿过我的童年,载着朴实无言的爱,来到我的面前。——题记
很久很久没有瞧见过谁家的屋顶上还环绕着缕缕炊烟了。一幢幢高耸的楼房甚至竖不起一根烟囱,又哪里去寻找缕缕不散的炊烟。
那悠长、环绕的炊烟在这绚丽的霓虹灯下是没有容身之处的,它只适合老屋破败的屋顶与外婆苍老的笑脸。那才是一张完整的画,一张饱含乡下人质朴善良的乡村水墨。
儿时的我与外婆同住在乡下。那里有蔚蓝的天空与眼前大片大片的金黄色;那里有甜到心坎的甜酒和酸到牙根的酸枣,当然,那里还有像外婆一样朴实、善良的乡下人。
乡下的空气里有一种在城市难以找到的踏实感,我用我的一颗童心努力与乡下的一切相融合,试图将时间停在这里,好让我能免去沾染城市俗气的噩运。
但我毕竟没有乡下人的特有的品质,全然忘却童年的生活,现在的我只记得环绕着老屋的缕缕炊烟和外婆唤我回家的响亮嗓门。
还记得每逢夏日的中午,我光着脚丫,坐在村头那棵歪脖子树上向远方张望,望着望着,远处自家的屋顶上便会升起袅袅炊烟,那烟弥散开来,将老屋的屋顶整个包裹起来,每到炊烟最浓郁时,外婆就会从老屋门口走出来,解下围裙,搓搓沾满炉灰的手,站在门前的台阶上,扯开嗓门唤我的名字。
而我,从望见炊烟时就等着外婆唤我回家,她那朴实无华的粗嗓门像一双大手,拍拍我的肩膀,催促我快些回家。
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谢,歪脖子树已绿了一季又一季。我在炊烟袅袅和外婆日复一日的呼唤声中逐渐长大。
外婆唤大了我,却苍老了自己。
我终于明白自己终究不能将时间停在这里,因为我并不真正如外婆一般是完整的乡下人。
但我知道,那缕散不去的炊烟是外婆对我无言的爱。为了它,我会珍惜很多很多的过去。
【点评】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那里有蔚蓝的天空,也有朴实、善良的乡下人。作者回忆夏天那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外婆的呼唤,时光流逝,但那缕散不去的炊烟是外婆对我无言的爱。
教学生怎样写成长(二)
上传: 陈昌华更新时间:2013-7-31 15:17:49
教学生怎样写成长(二)
超越昨天的自我
走过多少僻静的山村,跨过多少湍急的河流,遇过多少艰难的挫折,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曾为成长奋斗过,曾为追求努力过。
在我上小学时,我和小伙伴经常一起去学校。我们都是东窜西跳,妈妈对我十分的疼爱,把我当成她的心肝宝贝,每当我放学时,妈妈看见我在外面弄的身上像个泥人,又生气又高兴,忙着给我擦头洗脸,给我端茶倒水,爸爸便在一边看着,好像生气的样子,我便很捣蛋,给爸爸做鬼脸,对他说:“怎么啦,妈妈疼我,你不妒忌呀。”爸爸没有说什么,便到屋里去了,我也没有弄懂爸爸是什么意思。
到了晚上,偷听爸爸妈妈讲话是我的特长,按照惯例,我把耳朵放在门上,便听爸爸说到:“你一直都是那么的宠爱她,她没有会干或干成功的事。”妈妈答道:“她现在还小,不懂事,大了之后再学也不晚。”爸爸又问道:“现在都上三年级了还小?什么时候在你身边也不会长大。”我想:我什么也不会做,长成人后怎么自立自强呢,何况还要照顾父母呢。
到了第二天,天上正巧下起了大雪。吃过早饭后,妈妈说要背我去上学,我想我已经长大了。便对妈妈说,让爸爸送我去学校。在路上爸爸把我从背上放了下来,我摔倒了,我再也没有力气爬起来,想让爸爸把我拖起来,而爸爸伫立在那里,一动不动,眼里流露出鼓励的眼神,我便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接着又爬起来,继续向前走,身后的雪地上,留下了我一串串参差不齐的脚印??
我沉浸在妈妈的话中,长在温室中的小苗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在雄鹰翅下的雏鹰不会在天空中翱翔。我要自立自强,要有自己的追求,我渴望长大。妈妈,请放开我的手让我独自奋斗吧!
我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超越昨天的自我,让有限的生命散发无限的价值??
[点评]成长本身就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而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作者针对“成长与追求”这一话题,准确地抓住了话题的写作要求。文章运用朴素的语言叙述了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具有意义的小事:在遇到挫折时父亲对“我”的鼓励,母亲对“我”的关爱,写出了成长过程中的不断长大的体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文章的开头,运用“走过”“跨过”“遇过”等动词形成排比句式,让人耳目一新,又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