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的蓬勃兴起,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有其客观规律性和内在必然性。志愿服务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志愿服务迎合了社会公众对自身价值追求的需要,满足了社会个体服务他人和回报社会的意愿,日益成为公众参与社会服务和体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选。在客观上成为了政治稳定的助推器和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促进社会思潮和行为导向始终沿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使社会公众的利益表达方式日益丰富和理性,促进社会公共事务的稳步健康发展,成为党政和群众公共利益协调统一的“精神纽带”;反之,也促成了党政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发展态势,这是志愿服务在当代中国得以快速发展的政治保障。
一、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体现
1.志愿服务的示范作用
志愿服务的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兴到盛的发展历程,在志愿服务整体事业中有着重要的标本价值和独特的示范作用。
在当今社会,志愿服务工作进入了正规的发展渠道,并日趋完善,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不断完善项目活动体系,不断扩大工作领域和空间,在诸多环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普遍性规律,在发展继承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使志愿服务工作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积极推动了其他行业和领域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正是由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和日益扩大的社会影响,辐射到了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从政治性机构和团体、社会性团体到自发性组织,逐渐将志愿服务工作列入了工作日程,成为其新的工作突破口和增长点,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各界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为形成合力和整体推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引领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青年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征和轨迹,有着符合青年需求的项目,有着灵活多样的渠道,有着紧扣主旋律的主题,有着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更有着青年自主的平台和空间。志愿服务的发展推动了全民志愿服务热情的高涨,并在特殊事件、特殊时刻表现出了惊人的力量。如抗震救灾和奥运会等,成为全民认可志愿服务的关键性事件。并由此引起了高层的关注和重视,开始逐步将志愿服务的发展纳入党委政府的日常工作序列,由专门机构来管理和指导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以青年志愿服务为代表的志愿服务事业完成其推进历史进程使命的同时,宣告了志愿服务事业政府化时代的来临。
2.志愿服务的政治意义
搭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的本质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的志向和意愿,而从事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是典型精神文明建设范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融合了社会各层次人群之间的关系,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的重要内容。
丰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是以解放人民思想和服务人民利益为核心的,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思想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志愿服务正是人民群众思想解放和利益诉求的表达方式,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人民、政府和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充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代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精神世界的享受和追求也在同步发展,如何实现人生更大的社会价值,如何体现自身在社会上的作用,如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行为,如何更加轻松和愉悦地参与社会生活,等等,成为广大群众在富裕和康达之后追求的目标。志愿服务显然在当下满足了他们的若干需求,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也以实际功效成为缓解群众供需矛盾的重要形式。
3.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
合理地满足了人们的社会追求。志愿服务的社会性、公益性和自愿性,合理化解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包括个人有效融入社会而成为社会人,建立个人的生活交际网络,提升个人社会存在意义等问题;包括个人对社会发展如何做出贡献,对他人如何提供自己的帮助,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等问题;包括自主表达个人意愿和兴趣,体现个人价值追求,自由参与社会生活等问题。
真正成为了吸引和凝聚群众的重要载体。事物对人们吸引的力度取决于事物本身,而非吸引对象。志愿服务本身的特点成为了大家争相参与的重要保证。其聚集性、互助性、利他性、自由性等都是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强制性、形式性束缚,具备了凝聚人心人力的基本条件,实现了凝聚主体和对象利益追求的高度统一,成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选择就显得顺理成章。
社会的发展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思想和精神层次的进步。在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日益发展的形势下,精神世界的追求不能忽视,也不能停止发展。志愿服务成为人们在单纯享受生活、追求物质满足的前提下,精神世界追求不断发展的生动体现。人们开始关注如何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理性向上、更加富有意义,这就是文明生活方式的最原始冲动。当人们开始付诸实践的时候,志愿服务成为了他们乐于选择的方式,志愿服务成为现代人文明生活的重要表现。
二、志愿服务成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社会发展是志愿服务发展的客观条件,要注重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协调统一。志愿服务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物质生活达到相对富裕的程度,有能力、有精力、有资源、有时间去从事本职工作以外的事务。因此,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单纯地强调和提倡志愿服务,是缺乏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的。也就是说,各地应当将志愿服务的推广实施与实际条件相结合,不可盲目攀比和超越现实,从志愿服务的基础工作做起,循序渐进,因地制宜。要注重和青年的时代需求结合起来。志愿服务本质上讲,是志愿服务主体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对自身需求的一次同步满足。因此,偏离服务主体的需求,就失去了志愿服务的发展基础。志愿服务的实施和推进,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群众自身的需求,与青年的发展需求相一致,才能保持志愿服务内在的活力和动力。要注重分类对待不同人群的志愿服务意愿。志愿服务的主体已经单纯地由青年学生向多种年龄段和群体发展。由于文化素质、技能特点和优势资源的差别,服务的意愿、方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注重项目设计的多样化和合理化,满足不同人群的服务意愿和兴趣。要注重把握志愿服务发展的内在规律。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社会性事业,和其他社会事业一样有着内在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比如自愿性、资源性、公益性等,要遵循志愿服务的一般性规律和特点,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健康性。
志愿服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体系,要善于将政治制度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制定出既能满足服务主体和对象需要,又能保持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管理制度,这是志愿服务保持良性发展的客观需要。要把握好志愿服务的实现方式。志愿服务主体对志愿服务意愿的表达要符合政策法规要求,志愿服务的行为表现要合理适度,志愿服务的领域和内容要符合法律要求,这是志愿服务最基本的要求。
在各种机构和团体相继将志愿服务摆在重要地位的今天,志愿服务如何在整体发展格局中巩固地位,顺势发展,引领方向,又将如何协调处理各方利益关系,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整体顺利发展,都将决定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命运和未来。
志愿服务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以人为基本依托的,人性化的特点也是志愿服务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服务人的需求,突出志愿服务的人性化特点。要注重基本功能的发挥。志愿服务对个人、社会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活动的开展和推进都必须围绕基本作用的正确发挥,不能违背规律和要求,贪图形式主义,破坏社会形象,影响志愿服务事业的整体社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