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化教学的特点。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认知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儿童期是道德与法治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课堂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如在执教《我们的好朋友》这一课时,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课间十分钟是怎样渡过的,学生经过这一活动,就能感受到有了好朋友真开心,快乐无比。
二、设计生活化场景,在活动中自主建构。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和深化,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积极地帮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准备性。活动情景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心理准备。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观唤醒。”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善于调节儿童的情感,使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否则学生很难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在《种子的探索》一课中,我布置学生去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这是美丽秋天的果实。我提出这次种子的收集是一些不常见的种子,可以是食用的,也可以是不能食用的,最好是别人找不到和想不到的种子。另外我提供了搜集的途径可以是家里现有的种子,可以到商店买,或者还有什么更好的途径,知道了下节课告诉老师和同学。关于种子搜集的要求和途径我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学生搜集回来的种子让我大开眼界:有的学生捡来了奇怪的榕树种子,有的捡来用放大镜才可以看清楚的草莓种子,有的捡来了吃完剩下的桃树种子,甚至有学生找来了奇形怪状、里面是红色像小珍珠的种子……我和学生一起惊叹,一起鼓掌。课前收集,广阔的资源是一个无所不有的渔场。
2、真实性。活动情景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其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如果学生诉说的东西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也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诉说生活中父母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体验的,学生们争着诉说“有一次我发高烧,爸妈赶紧带我到医院,医生说需要打吊针,因为我的静脉很细,护士阿姨扎了好多次都没有扎进去,疼得我直哭。爸爸见了赶紧把我抱在怀中,轻轻抚摸着我的头。我感觉他的手在微微发抖……”。“有一次,我顶撞妈妈,一句道理也听不进去,妈妈气得打了我一下,我哭着跑到房间里,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后来听爸爸说,妈妈轻轻走进我的房间,用手摸着我的脸,还哭了呢!”。“父母对自己”的爱有多么深的感情。
3、针对性。活动情景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上课交流,课堂教学是一个焕发生命色彩的舞台。在《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教学中,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日常的礼貌用语、日常的礼节,并体会讲礼貌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快乐。为此,我设计了小朋友最喜欢的卡通《快乐巧连智》为活动的情景,整节课就是由“巧连智”里的卡通人物“桃乐比”为导游,带领同学们连闯五关,这五关包括听故事、演一演、评一评、看一看。过了这五关就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整节课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十分积极的,从课堂的反馈来看,我们老师都惊喜地发现学生懂礼貌了,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同学之间也都能友好地交往。
三、拓展学习内容,为学生发展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道法课要打破过去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材转,课堂灌输几条干巴巴理论的教学。在课堂上,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学习活动情景,充分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内容,把教科书扩展到他们的其他生活空间,把师生作为动态的课程资源开发,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等资源,为学生自由学习、发展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如教学《这些东西哪里来》时,老师课前让学生调查一天中有哪些人为我们服务,并找一找、问一问、访一访身边为我们服务的人,了解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课上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后让学生思考:假如没有清洁工和其他劳动者,我们的生活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我们服务着,不计较报酬的多少,不计较劳动时间的长短,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美好。
道法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对生活开放,对社会开放,让儿童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课堂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涌动着生命的活力。